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當代俄羅斯歷史懸疑小說家阿庫寧

文/丘光

誰是阿庫寧
圖片來自阿庫寧官網 http://www.akunin.ru/portret/
阿庫寧畫像
圖片來自阿庫寧官網 http://www.akunin.ru/portret/

一九九八年,俄羅斯書市上出現一系列以鮑里斯‧阿庫寧(Boris Akunin)為筆名的偵探推理小說,在文壇掀起一陣旋風,不僅銷售成績亮麗,嚴肅文學的評論家也因這系列小說的文學水準不凡而紛紛打聽是哪位作家兼職寫通俗小說,甚至網路上還有人開出賭盤賭作者的身分。一年多後,阿庫寧的身分才公開,本尊是《外國文學》雜誌副總編輯格里戈里‧契哈爾季什維利(Grigory Shalvovich Chkhartishvili, 1956-),他是畢業於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歷史語言系的日本文學翻譯家,曾翻譯過三島由紀夫等作家的多本作品。
阿庫寧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動手寫偵探小說,他在接受訪問時曾說明寫作動機,一方面是因為他當時寫《作家與自殺》一書時太悶了,另一方面則宣稱是因為當時面臨四十歲中年危機,暗自思索未來人生出路時,恰好看到喜歡偵探小說的老婆在家中堆滿了許多這類小說,因此當下決定要好好寫一本既有深度又好看的通俗小說。從現在看來,他的人生賭注無疑是押對寶了,一九九八年開始的短短兩年內他出版了七本小說,每一本都受到市場的熱烈迴響。阿庫寧的文壇地位算是從二○○○年起奠定,除了評論界的讚賞,還有文學獎的加持,他入圍過重要的「俄羅斯布克獎」、「反布克獎」、「別雷文學獎」等;在國外,英文版《冬日女王》甫出版便入圍英國推理小說最高榮耀的「匕首獎」決選名單。至今,他的作品被改編成電視影集、電影、話劇、有聲書、小說簡縮版作為青少年學生的課外讀物、漫畫等,層面涵蓋之廣令其他作家望塵莫及。

炫目的風格

阿庫寧的成功除了靠自己通曉文學的長才,也在時機上得到不少便宜。前蘇聯時期,偵探推理小說家多半描寫國家安全、祕密警察、間諜之類的故事,作者往往有警政檢調系統背景,嫻熟政治、司法、國防等內幕運作方式,這樣的小說在極權時代有相當大的市場。在蘇聯解體後的開放社會裡,這個類型大致沿襲下來,只是多了黑道的素材,此外,女性偵探小說家的女性辦案類型也穩穩占了市場大片江山。而阿庫寧的歷史懸疑類型偵探小說令眾多厭惡紛亂的一九九○年代的懷舊讀者大為驚喜,雖然這並非他所獨創,不過光芒卻蓋過前輩許多。
阿庫寧令評論界欣賞的是,他幾乎在每本小說變換一種敘事風格及體裁,如心理分析、正邪二元平行敘述,以及像日誌體、獨白體等等,其中一本小說還直接標榜狄更斯式風格,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活用風格營造出成功的故事氛圍。阿庫寧不認為自己是俄國文壇所謂的「作家」,而只是「通俗小說家」,寫小說的動機是休閒,因而他不願僵化於書寫形式,樂於擷取各家前輩的精華,他經常引用經典文學的場景及對白與讀者大玩文字遊戲。另一方面,這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挑戰,阿庫寧曾表示,自已心儀大仲馬、狄更斯這樣的優質通俗小說家,這塊市場在俄國仍是處女地,俄國從十九世紀以來不乏思想高深的小說,蘇聯解體後則太多隨讀隨丟的殺時間小說,因此他有意在當代俄國建立起優質通俗小說的勢力,並漸漸讓它成為一股可觀的文學潮流。

討喜的人物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阿庫寧成功的一大要素,他顯然掌握了其中的要訣。阿庫寧說過他筆下主角警探方多林的形象,是參考了一些經典小說的角色,過半是取自俄國經典文學中的三個人物: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中的佩喬林、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托爾斯泰小說《戰爭與和平》中的安德烈‧博爾孔斯基公爵,另外還加上其他通俗小說以及自身的想像。警探方多林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典範,他有外型、能力、上進心、機智、邏輯辯證、直覺,並通曉多種外語,應對得宜,還研習東方瑜珈吐納之術,此外,運氣好的不得了,守護天使長伴左右,他幾乎可以說是福爾摩斯、詹姆士‧龐德與印第安那‧瓊斯的綜合體,辦起案來無往不利,這般正面英雄的形象一定令讀者傾倒。在人性方面,方多林一開始是個二十一歲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對愛情似懂非懂,常在追查案件的過程中交往到女性朋友,碰撞出似愛非愛的火花,這般情節有時候雖與案件非關緊要,但畢竟引人遐想的愛情故事讀起來永遠不嫌少。

小說的視野

阿庫寧的偵探小說目前有三個系列,他對外曾表示自己的小說寫作分成三種文類──半文學(方多林系列)、文學(佩拉吉婭系列)、非文學(尼古拉斯系列),其中的非文學類並不是負面的說法,而是指小說中僅重視情節的高潮迭起,不用任何文學風格潤飾。先看方多林系列的書單,背景年代從一八七六年到一九一四年,每部小說試圖扣緊當時俄國社會的重大事件,營造出帝俄頹傾前那一段滅亡衰敗中帶點驕傲絢爛的史詩,這大概就是阿庫寧稱此系列為「遠大計畫」的原因──這不免讓讀者聯想到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的社會寫實主義小說家的「社會編年紀」文學志業。以外省修女為探案主角的佩拉吉婭系列雖只有三部曲,但耗掉阿庫寧相當多的精力,小說風格融合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心理分析與列斯科夫的外省鄉村風俗描繪手法,而情節線鋪陳以基督教修道院為主軸,不禁使人想起艾科的《玫瑰的名字》。佩拉吉婭是個外省小鎮的教會學校修女教員,教授文學及體育課,在小說裡,她以一副弱女子之姿,冒險調查白色鬥牛犬集體暴斃引出的殺人案、某小島隱修院的鬼魅出沒案、一位自命先知的教徒在渡輪船艙被謀殺的懸疑血案等,她靠著冷靜的頭腦與意志力揪出案件背後的複雜陰謀。
整體觀之,阿庫寧的歷史懸疑偵探小說以精緻的文學風格與饒富趣味的情節追隨從《玫瑰的名字》以來的多層次深度偵探推理小說的寫作方法,並有擴張其視野的企圖,將推理辦案、歷史、宗教、哲學辯證、社會風俗、皇權政治等諸多情節素材融合於自己的小說中。




系列書名,背景年代,主題:

1.《冬日女王》(Azazel),1876年,國際恐怖組織陰謀
2.《諜影圍城》(Turetsky gambit),1876年,俄土戰爭間諜
3.《利維坦號輪船》(Leviathan),1878年,密室殺人
4.《阿基里斯之死》(Smerti Akhillesa),1882年,僱約殺手
5.《黑桃J》(Pikovy Valet),1886年,賭徒老千
6.《裝飾藝術家》(Dekorator),1889年,狂熱分子
7.《五品文官》(Statsky sovetnik),1891年,政治懸疑
8.《加冕典禮》(Koronatsia),1896年,上流社會
9.《死亡的情婦》(Lyubovnitsa smerti),1900年,世紀末頹廢
10.《死亡的情夫》(Lyubovnik smerti),1900年,狄更斯式懸疑
11.《金剛鑽馬車》(Almaznaya kolesnitsa),1905年,俄日戰爭
12.《玉念珠》(Nefritovye chyotki),1881-1900年,二十年間探案補遺(十篇中短篇小說)
13.《世界是劇場》(Ves mir teatr),1911年,劇場懸疑
14.《黑色城市》(Chyorny gorod),1914年,布爾什維克恐怖分子


(本文原刊登於《謎人》雜誌2004年12月號,內容略有增修。)


●相關連結:
俄國歷史可以這樣讀──小說家阿庫寧膾炙人口的方多林探案系列 http://vs-press.blogspot.tw/2013/08/CR002-newsletter.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